8月18日,山东大学乡村振兴高端论坛在中心校区举行,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与挑战”。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王育济院长、王广振副院长参加本次论坛并作主题发言。
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王琪珑,山东省发改委总经济师宋伟出席了本次论坛,山东大学校长助理、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邢占军主持开幕式。


在论坛开幕仪式上,王琪珑代表山东大学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他在欢迎辞中表示服务山东是山东大学必须担当的历史使命;服务山东战略就是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山东发展就是服务国家发展;山东大学将扎根齐鲁大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他提出,山东大学已经旗帜鲜明地确立了服务山东战略,而强化资源整合,服务乡村振兴就是战略实施的重要路径,希望这次论坛能够帮助山大凝聚智慧,更好的服务山东和国家战略。

宋伟在致辞中表示,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东时强调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把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举全省之力抓推进、抓落实。她恳请各位教授在论坛过程中能够献言献策,奉献智慧,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加快打造提供智力支撑。

王育济院长作了《关于“齐鲁农耕文明与乡村振兴”的几点认识》主题发言。王院长以其承担的省委宣传部委托的重点课题“齐鲁农耕文明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综合研究”为中心展开发言,介绍了课题的背景:一是历史文化的逻辑,中国农耕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板块;二是现实的改革需求,发掘齐鲁农耕文明的丰富历史和当代价值,既有助于研判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方向,也会极大地促进我省更科学、更精准、更深远地布局乡村振兴战略;三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要总结农民,总结农民既要总结近四十年来农民的伟大实践,也要总结几千年来农耕文明的经验;四是丰富的农耕文明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独特的、多元性的文化支撑。王院长还强调了课题重点研究的节点性问题:一是齐鲁农耕文明的本体研究,此为本课题的基础性问题,目前尚未见学界对此有系统研究;二是农耕文明中的齐鲁乡村社会变迁研究,发挥课题组的史学研究优势,长时段、抓重点地梳理齐鲁农耕文明的演进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三是齐鲁三大农书与人类农耕文明,中国古代四大农书有三部出自齐鲁大地。目前学界对这三部著作分别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尚缺乏综合分析,也远没有上升到“齐鲁农耕文明”的高度。四是齐鲁农耕文明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要包括“耕读传家”与乡贤文化、齐鲁乡村的神祇与农民的宗教信仰等。此外,王院长还提出如何“记住乡愁”,铭刻消逝的乡村,已成为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大课题。

王广振副院长作了《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以苫山村全域旅游开发为例》主题发言,发言主要围绕乡村振兴的“一个核心、四个基本点”展开论述,“一个核心”即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四个基本点”分别为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结合东阿县苫山村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王广振着重介绍了苫山村的乡贤文化、文化形象提炼打造、景观感官品位提升和“政学银”三位一体金融支持模式等问题。

与会专家就乡村振兴的理解与认识、农村改革的经验、儒学教化体系重建等主题展开发言与讨论。

赵树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
作《农村改革根本经验与乡村振兴》主题发言

王春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作《政府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问题》主题发言

唐 鸣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作《关于乡村振兴治理有效的若干问题》主题发言
黄少安
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作《科学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主题发言

马春元
山东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作《协同“三农三生”的产村镇融合发展(能源环境)解决方案》主题发言

宰建伟
国家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产业导师
作《袁家村的乡村振兴之路》主题发言

李昌平
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
作《组织有效+金融有效=振兴乡村》主题发言

周应恒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作《产业振兴的潜力与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基础条件》主题发言

胡惠林
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教授
作《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建设创新与共享》主题发言

齐勇锋
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二级教授
作《乡村振兴战略的文明视角》主题发言

赵法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作《儒学教化体系重建与乡村振兴》主题发言

陈国申
山东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秘书长
作《组织振兴的模式创新:下派实职村支书制度研究——以D省P县为例》主题发言

楚成亚
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作《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建构乡村振兴长效机制》主题发言

林聚任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作《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发展》主题发言

本届论坛由山东大学主办。来自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济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师生,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经济研究院、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校友办公室、《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的师生参加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