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加强数字文化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重要作用,指出,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把握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全面擘画数字文化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过去一年,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加速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文化建设,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强调“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经过多年的数字化探索,故宫博物院目前已完成90多万件馆藏文物的数字化,超10万件文物的高清影像向社会公布。囊括了保护、展示、研究、教育等各项功能的数字故宫,正在成为全球亿万观众开启博物馆的新方式。
作为智慧博物馆的典范,中国国家博物馆去年底新推出了中华文明云展。云展中,我国博物馆体系中的首批虚拟数智人,联通古今,让观众畅游“古代中国”的同时,可以解锁智能语音讲解、观摩文物虚拟修复,感知沉睡千年的文物在数字时空醒来。
国家博物馆文物活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贺占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关注时代的需要,聚焦观众的需求,把博物馆已有的数字化,来做一个深度化的呈现,更好地展示好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
中国考古博物馆去年正式向公众开放,展陈文物能够通过互动智慧屏,带给观众沉浸式文物观赏体验。
一展一馆的驻足,是文化的盛宴,也是历史的保存和智慧的开启。新兴数字技术的运用,赋能考古、文物古建修复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致广大而尽精微。
在四川三星堆博物馆,数字文物修复等跨学科交叉融合新手段,在解码文物信息和文物修复上大显身手。多个跨坑器物实现完整组合,并已经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敦煌,借助数字照扫、物理渲染等科技手段,敦煌藏经洞及百年前室藏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被搬到展览现场,打破时空界限,见证数字藏经洞从晚唐、北宋,到清末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感受历史厚重。
在殷墟,随着数字技术被运用到甲骨文研究中,不仅建设了甲骨文大数据平台,还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甲骨碎片进行自动缀合。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焦丽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守护好中华文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博物馆的智慧管理和应用水平在不断提高,越来越走进公众生活,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最新统计,全国已累计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13万部(件)。全国博物馆藏品数量4665万件/套,“互联网+”时代的博物馆智慧化发展渐成趋势,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新技术手段迸发出勃勃生机。
【编辑:刘玉平、张琴 责任编辑:邵明华、章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