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山东大学文化产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博士后交叉创新论坛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臻与山东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代国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宋竹芸作为参会代表发言,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邵明华主持开幕式。
主论坛环节,中宣部原文改办副主任、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副主任高书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光明日报社华东第一党支部书记、光明日报社驻山东记者站站长、山东省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委员赵秋丽,上海交通大学-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副院长薛可,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谭必勇,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邵明华等作主旨演讲。其中第一环节由邵明华主持,第二环节由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副社长、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培卫主持。
论坛共收到全国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来稿70余篇,经评审后选出参会论文26篇,由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国家图书馆、华中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宁夏大学、河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26位博士后、博士研究生作为代表参加论坛。论坛由上午的开幕式、主论坛与下午的三个平行论坛组成。100余名专家学者、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会议。
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吴臻表示,山东大学有着“文史见长”的办学传统,此次论坛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围绕文化产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这一主题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正是推动更好回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的生动实践。希望参会青年学者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脉,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臻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代国玺表示,山东大学是教育部首批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四所高校之一,高度契合中国文化产业特点与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学术优势,二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文化产业人才。历史学院将继续支持基于大历史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结合领域的学术研究与现实实践,以更加深厚的理论创见、更加深邃的时代感知,在历史研究中关照现实,在关照现实中研究历史,讲好中国故事。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代国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宋竹芸回顾了近年国内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生实践,结合国际环境中文化与政治、经济活动之间的现实关系,肯定文化产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之间在经验与理论上的紧密联系。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宋竹芸作为参会代表发言
文化产业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高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在哪儿”切入,论述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之“蓄能”与“赋能”,指出通过文化大数据将中华民族积淀了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文化内涵的数据,使之成为生产要素、文化创新创造的素材和源泉,进而赋能文化体系再造、文化企业转型升级和人工智能内容生产。
中宣部原文改办副主任、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副主任
高书生作主旨演讲
祁述裕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与经济关系的论述,认为人文经济学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与经济关系理论。祁述裕教授概括了人文经济学提出的三个出发点,主张从人文经济学的特点和规律出发,文化政策制定应做到“四个重视”:重视不同地区文化资源发掘的侧重点;重视区域差异化的政策制定;重视特色文化城市建设和特色文化产业带建设;重视文化产业在涵养和提升人的人文素质的作用。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作主旨演讲
赵秋丽系统回顾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后,光明日报连续十年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所开展的一系列理论探索和现实实践。她主张,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时代,新闻媒体必须为坚定文化自信而扛起责任担当,赋予新闻报道鲜活的灵魂,让政声与民意共振,以人为本地为推动弘扬传统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光明日报社华东第一党支部书记、光明日报社驻山东记者站站长、
山东省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委员赵秋丽作主旨演讲
数字技术是文化产业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耦合剂
薛可认为数字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根基,以近日哈尔滨文旅出圈爆火的“天时、地利、人和”多维分析,看到其中数字技术赋能冰雪文化的重要价值,从创新与创造展现了数字“文”在城市文化内涵张力、明确城市形象定位性格、提升城市文化经济发展和延长城市文化的生命力的四重效能,由全链与全面分析了数字“化”在城市文化传播中让城市“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兴”起来的四种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副院长薛可作主旨演讲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作用,指出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谭必勇由“什么是数字叙事”的话语分析入手,阐述了文化遗产数字叙事的开发框架、建构与表达以及基本思路。其认为数字叙事可将文化遗产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挖掘出来,进行“故事化”“场景化”主题提炼、数据关联、内容融合和创新表达,积极推广至文化贸易、公共教育、文化旅游等众多领域,实现文化遗产深度、可持续的“两创”。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谭必勇作主旨演讲
数字技术的运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思想发展的重要内涵。邵明华认为当前是改革开放以来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最好的时代,系统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思想的历史生成,以“两创”中相应话语的逻辑关系分析理解其内涵要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数字技术之于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即,数字技术提供传统文化表现新形式、催生传统文化新内容、创新传统文化新业态、提高传统文化生产力。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邵明华作主旨演讲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副社长、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丁培卫主持主论坛第二环节
文化产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研究的青年声音
平行论坛一以“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为主题,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李军红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泽华担任评议人,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高洋主持。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宋竹芸以敦煌莫高窟为中心,探讨文化遗产保护在去殖化努力中体现的中国文明互鉴倡议内涵。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维肖立足“两创”影视的创作实践领域,探索如何以影视剧讲好中国故事。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绍兴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后齐一放基于技术文化史视角,认为传统文化的“两创”要终端为王,主动打造与屏幕特色相适应的故事文本与消费场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晨旭探讨了传统文化观念在广告中的应用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为文化观念融入广告营销提供创新视角。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姜欣言剖析了科幻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所属关系及内在联系,探索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径。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揭其涛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典型中华文化走出去案例“何以成功的原因”进行探究。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宁馨以祭孔大典为例,探讨数字时代下祭孔仪式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提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武汉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王瑾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总结当前古籍数字化的研究现状、趋势与发展路径。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赵昕阳以数字沉浸艺术展“瑰丽”为例,探讨了“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数字转译和价值重构可能。
在评议环节,李军红教授与李泽华副研究员充分肯定了报告人扎实的理论素养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并分别从不同的学术视角和研究领域出发,在宏微观层面对上述论文的研究亮点、题文契合度、逻辑结构、校编规范等内容进行点评。
平行论坛一现场
平行论坛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谭必勇与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李大伟担任评议人,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何昭旭主持。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何昭旭详细阐释践行“第二个结合”的时代意涵、实践基础与优化路径。澳门城市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陈澄湘认为要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精神。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张传兵介绍了现代儒商新概念,揭示现代儒商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价值与现实意义。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天成梳理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文化经济政策变革历程,对其中逻辑证成、效应解读与意义进行探析。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倩从现实、价值、实践三重维度,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如何实现从“悬浮”到“落地”的转化。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朱君鸿从哲学视域梳理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的思想内涵,探讨其对文化传承发展和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价值意义。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吴晓、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马敏、宁夏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许子婵线上与会。吴晓以自我的视角审视文化,探讨自我的再造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构。马敏认为,中国共产党文化主体性的“青年化”阐释,需要在历史追溯、现实关照及未来折射中以“两个结合”为着力点。许子婵聚焦当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语境下,就名山文化如何建构、名山的本体论如何转向等问题展开论述。
评议环节,谭必勇教授从审稿的角度,对上述报告的学科视角、研究特色、选题切入等内容进行总结,并就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不仅是一个中国政治、学术话题,更是国际场域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李大伟副教授强调案例分析与理论阐释要紧密契合,以及进一步增强论文的学理化阐释与学术化表达。
平行论坛二现场
平行论坛三以“文化治理与文化资源传承发展”为主题,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张爱红与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章军杰担任评议人,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刘霞主持。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邱跃强,以中国民歌为研究对象,从比较文化学角度研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民歌“两创”的具体路径。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付鹏飞基于文化产业平台化理论,从社会关系、物质性基础和行动主体等维度为我国乡村文化“两创”提供了实践参考。国家图书馆科研工作站博士后文立杰分析乡贤嵌入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生产的基本样态,提出乡贤主导私有公共阅读空间生产所呈现的逻辑特征。华中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袁媛剖析传统乡贤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与“新乡贤”文化的内在联系,并从主体等维度指出新乡贤制度建构的具体呈现。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高睿霞搭建了乡村公共文化数字空间治理体系,为乡村公共文化数字空间创新性实践提出可行性策略。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刘霞经过实地考察审视东平佛教文化资源的地域特点与保护利用层面的不足,从基本遵循和具体建议两个层面提出解决之道。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王舒蕊回顾了当代中国独立游戏的发展演变,指出独立游戏在传播民族本土叙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探索针对性对策。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梦莹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对文化活动的影响,对文化治理体系中文化认同失范、趣味消费异化、文化与技术失衡等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评议环节,张爱红教授与章军杰副教授充分肯定了报告人在研究视角选取、方法运用等方面的突出优点,并从汇报论文相应的研究领域出发,对论文的理论框架、逻辑关系、用词规范等提出了具体意见,期许在理论的场域中将政策逻辑转化为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
平行论坛三现场
论坛闭幕式在章军杰副教授主持下,由李泽华副研究员、谭必勇教授与张爱红教授分别作平行论坛总结报告,邵明华教授作论坛总结。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章军杰主持闭幕式
与会学者合影
本次论坛旨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发挥山东大学在文化产业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领域的研究传统与学术优势、促进博士后与博士研究生等青年创新人才的交流进步。论坛得到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编辑:刘玉平、张琴 责任编辑:邵明华、章军杰】